激光技術 神秘外衣
我們都只有LED投影機分為單色和三色,其中三色LED可謂將LED色彩的優(yōu)勢盡顯,是綠色環(huán)保、寬色域、高科技的代表光源。隨著LED逐漸被大家熟知,LED的黃金圣衣被徹底剝離,大家開始轉而關注終極技術激光光源。
每次提到激光,我們總會浮想聯翩,星球大戰(zhàn)的激光劍,外星人的激光大炮,超人的激光眼,最不濟還能聯想到醫(yī)學界熱門的激光手術。其實,激光就在我們身邊,激光鼠標,碟機的激光讀取頭,激光打印機,激光舞,當然還有神奇的激光投影機。
激光投影機,第一感覺就是高科技,第二感覺就是神秘。激光,之所有神秘,就是好萊塢科幻片中大量的出現,特指NB的激光武器;加之現今社會,凡是和激光沾邊的產品,在人群印象中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詞。其實,激光在名用領域也是大有市場,只要標有l(wèi)aser或鐳射標識的,即采用了激光技術。
軍用級別的激光,與民用激光有很大差距,從激光的特性分析:
A,亮度高,能量高。軍事級別的超高能量,很難控制,激光武器;民用級別的很弱,較易控制,激光筆和鼠標都有應用。
B,定向性,即集束性,這是激光區(qū)別于其它光源的重要差別之一。在顯示領域,普通光源可以輕易制作成光源,而激光有一定難度。
單純的激光在現實領域,早有應用,但是偏重于光影效果。大型的激光舞臺效果,非常炫目,可以在開闊的室外進行表演。國內也有很多精彩的應用案例,尤其是大型的水幕電影都有激光的身影。
然而,激光作為投影機的光源,僅是近兩年的大事件。相對于傳統光源、LED光源和混合光源,單純的激光技術更具有技術難度和歷史意義。
激光和LED都是1960年前后制造出的,但是兩者的境遇截然不同,LED一直作為低端光源對待,而激光始終站在光源的寶座上,且至今無人超越。
風光100年,激光發(fā)展簡史:
1917年——愛因斯坦提出“受激發(fā)射”理論,激光理論的誕生。
1957年——GordonGould創(chuàng)造了“l(fā)aser”這個單詞,從理論上指出可以用光激發(fā)原子。
1960年——美國加州Hughes實驗室的TheodoreMaiman實現了第一束激光。
1962年——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·巴索夫發(fā)明半導體二極管激光器,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。
1971年——英國物理學家DennisGabor憑借對全息攝像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。
1975年——IBM投放第一臺商用激光打印機。
1978年——飛利浦制造出第一臺激光盤播放機,簡稱LD。
1988年——北美和歐洲間架設了第一根光纖,用光脈沖來傳輸數據。
1991年——第一次用激光治療近視,海灣戰(zhàn)爭中第一次用激光制導導彈。
1996年——東芝推出數字多用途光盤播放器,就是我們常說的DVD碟機。
不過,激光,給我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星球大戰(zhàn)中,杰迪武士標志性的武器激光劍。
LED的關注度,時高時低,近5年算是LED最風光的時刻。反觀,激光技術,從理論誕生起就一直是熱門,可謂風光了100年,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火,尤其是能發(fā)揮激光亮度優(yōu)勢的光源應用領域。
激光與LED亮度與色域
激光能否取代LED,是個必然趨勢,但是短期內完全取代LED還有一些難題。其中,比較糾結的熱門問題,集中在色域和亮度上。
有人說,激光能超越激光,是因為色域更廣,其實這個觀點不完全對。單純從色域看,白色LED小于標準色域范圍,而三色LED也只是小幅大于標準范圍;而激光的色域范圍大幅領先,遠大于標準色域。然而,受限于技術,色域只是一種最理想的數學模型,在現實中往往或脫離實際。因為現階段,人類能掌控的激光只有幾個波段,未能覆蓋全部,因此其色域也是不完整的;同理,LED亦是。激光,在色域方面強于LED,只是理論上的,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。
在新光源方面,激光真正的超于LED的優(yōu)勢就是亮度?,F階段,LED投影機最亮僅能達到1000流明,而激光的亮度幾乎無限制,是人類有能力創(chuàng)造的可以接近太陽亮度的唯一光源。據維基百科介紹,在地球表面,中午太陽直射的亮度約在8萬到15萬流明之間;人類創(chuàng)造的激光擁有如此能力,已是毋庸置疑的光源王者。
從現階段發(fā)售機型的實際表現,純LED投影,在色域方面還是有一定優(yōu)勢,但是在亮度方面徹底輸于激光投影機。全球最早發(fā)售的激光投影機,明基LW61ST的亮度可達到2000流明,而且還有上升的空間;而現階段最亮的投影機,由巴可的激光工程投影獲得,達到了55000流明。
激光光源安全性分析
看過激光舞表現的朋友,一定被激光那種與眾不同的顯示效果所迷惑。然而,在現實應用中,激光的優(yōu)勢定向性,恰恰也是它成為光源的最大障礙。
激光,是現階段,人類制造出來的,唯一能和太陽比拼亮度的光源。激光刻分為很多檔次,以可理解為能量、波長不同,對應的顏色也大不相同。
可見激光的波長在400nm到700nm,隨著功率的增大,可見性越強,但是對人眼的傷害也倍增;無論是何種波長、顏色的激光,對人眼都有傷害。因為激光的誤操作,暫時性失明,造成的嚴重飛行事故,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慘痛歷史。
激光,是唯一具有多重嚴格限制的光源技術。在美國,激光器受美國國家標準學會、食品管理局和藥物管理局等管理。民用領域的可見激光指示器,強制要求小于1mW的功率運行;工業(yè)用的激光指示器,不得高于5mW。
其實,歐盟的標準更苛刻,歐盟暫時未放開生產、更高亮度的、非軍用級激光顯示設備的許可,現階段還明確限制5000流明以上的激光光源在投影方面的應用。
點到面光源化的關鍵技術
將定向性、即集束性最強的激光作為光源使用,技術的難點很多,其中最核心的最關鍵的就是擴散技術。克服激光集束性的方法很別獨特,以明基LX60ST和LW61ST為例,其光機中內置了兩片擴散鏡片,將點光源轉化為面光源。
未經過擴散的激光,只會以點光源的形式出現,不僅無法成為面光源,而且點陣后的光斑依然明顯,只能進行簡單的激光舞表演,而且呈集束狀態(tài)的激光對人眼的傷害不可估量。
集束性的特點讓激光非常穩(wěn)定,對于投影光源卻是非常不利的因素,只有透過擴散片后才能變?yōu)榭捎玫?、發(fā)散性的面光源。
激光光束,依次通過兩個擴散片后,轉化為面光源,達到了投影光源的使用需求。
在拆解過程中,兩片擴散鏡片隱藏在光路上,不易察覺,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激光經過了兩次擴散,但是激光的能量還是比普通光源強,實際使用中建議用戶不要直視鏡頭。
激光模組優(yōu)勢分析
激光光源,采用模組式設計,類似與我們常見的LED照明設備的機構,這種結構的優(yōu)勢:
1,并聯關系,使用可靠。如,上圖中安裝了3排共計3×4個,第一排的二極管出現故障,不會出現完全不能使用的尷尬局面;下方的2排二極管可以正常工作,雖然整體亮度降低,但是依然可以正常工作。
2,特殊的模組結構,分拆容易。對于廠商而言,提高民用級別投影機的亮度相對簡單,只需加裝更多的激光二極管即可。
3,安全性提高。超高壓汞燈出現故障,可能會爆燈,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激光光源,固態(tài)機構設計,在不穩(wěn)定或過熱時,會被熔毀,自行斷電,徹底避免了隱患。
激光模組節(jié)能長效
激光光源技術的機構、材質、電路等相對傳統光源都有一定優(yōu)勢,但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還是光源的使用壽命和功耗問題。
相對于傳統光源,純激光光源的功耗大幅降低,節(jié)能效果明顯。以明基LX61ST為例,正常模式功耗僅為187瓦,而節(jié)能模式功耗僅為101瓦,與LED光源的功耗旗鼓相當。
雖然主流的商務投影機都支持零秒關機技術,但是與激光投影機的還是有一定差別。傳統光源的機型,關機是可以零秒關機,但是開機時至少有1分鐘的預熱時間,而激光光源僅需2、3秒即可。激光光源在開關機方面的特點,與LED光源非常近似。
不可否認,所有的發(fā)光設備都發(fā)熱,而發(fā)熱就是減損使用壽命的致命根源?,F階段,明基的激光光源在正常模式下工作可達到10000小時的使用壽命,在節(jié)能模式下可達到20000小時的使用壽命。根據明基官方提供的數據,激光光源在5000小時后才開始有明顯的亮度衰減,而到14000小時后亮度會衰減40%,但依然有近60%的亮度可正常使用。這與傳統光源2000流明的燈泡相比,節(jié)能模式6000小時的極限壽命,激光技術的優(yōu)勢非常突出。
總結:
激光技術作為投影光源,是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,但是短期內無法完全取代LED也是事實。但是我們依然堅信,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,激光光源將會在投影界普及,到時必將引發(fā)顯示技術大革命,而且會徹底地顛覆傳統顯示領域。